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09-07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化學武器的銷毀面臨技術性障礙

知性專題

[知性之旅]太麻里忘憂花季(一) 日昇之鄉-太麻里

環境新聞

化學武器的銷毀面臨技術性障礙
海上看守保育協會的幹部獲釋
德國建築業抨擊廢棄物處理法草案
俄亥俄州覆查結論 支持布希所提名的環保署最高執法官員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4

專  欄

[黑潮觀點]烤肉文化

活動訊息

[演講]

本會訊息

[捐款徵信]感謝 謝義平先生9.5捐款$1,000元
[捐款徵信]感謝 鍾國南先生9.6捐款$2,000元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知性之旅]太麻里忘憂花季(一) 日昇之鄉-太麻里 --﹥

史沿革

日昇之鄉-太麻里   太麻里鄉大約於一千年前由拜灣族始祖「錢搖稿」,移墾開荒闢地錢氏係不由馬族即打馬族,打馬與太麻音相似至光緒三年平地人至撫墾乃譯稱太麻里民國初年陸續有原住民之排灣族,阿美族移墾於大王村日據時代西部民因不勝苛擾乃紛紛自西部縣市遷移至此定居,由於人口遞增乃設置區役場隸屬台東廳,民國二十六年改為太麻里庄役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才改稱為太麻里鄉。 

理位置

日昇之鄉-太麻里  太麻里鄉位於中央山脈之大武山麓台東縣東南端北,以知本溪與卑南鄉台東市毗鄰,南與大武金峰鄉相接,東臨太平洋,地形南北狹長綿延三十五公里,東西寬約六公里,山多平地少,海拔平均約300公尺,最高達1450公尺,斜度平均30度。

文環境

日昇之鄉-太麻里  太麻里鄉現轄有美和、三和、華源、北里、泰和、大王、香蘭、金崙、多良等九村,鄉治所在地位於泰和村,全鄉面積九六六五二二平方公里,共有一四四鄰,現有四、二四七戶,一四一五七人鄉民以平地人居多佔約三分之二,原住民五、一一三人,佔約總人口三分之一組成群依序有閩南、客家、大陸籍、排灣、阿美及魯凱等六個族群,堪稱台灣生命共同體的縮影。

化學武器的銷毀面臨技術性障礙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9-04 (ENS)- 國家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在兩份新的報告中說明,為銷毀科羅拉多州普威布勒軍械庫中老舊的化學武器,陸軍若要更換原本的焚化系統,所選擇的替代方案必須先能克服技術上的障礙,才能啟用運作。

海上看守保育協會的幹部獲釋 --﹥

  厄瓜多爾,加拉巴哥群島,普艾多阿幼拉,2001-09-04 (ENS)- 在「海上看守保育協會」海上聯絡員季曼尼茲的保證下,厄瓜多爾的普艾多阿幼拉當地警方週六晚上將他釋放。季曼尼茲在被監禁一晚後獲得釋放,並未以任何罪名被起訴。據「海上看守保育協會」發言人指出,當地海軍單位「仍試圖找出方法,要將季曼尼茲自厄瓜多爾驅逐出境。」

德國建築業抨擊廢棄物處理法草案 --﹥

  德國,柏林,2001-09-04 (ENS)- 德國多家建築公司批評一項商業廢棄物回收的管理草案,其管理範圍包括建築和拆毀所產生的廢棄物。星期五在柏林的一場股東聽證會上,環境部的這份草案被提出討論。這份草案預告了強制就地分類建築廢棄物,以及最低85%回收率的標準。

俄亥俄州覆查結論 支持布希所提名的環保署最高執法官員 --﹥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2001-09-04 (ENS)- 美國環保署「五號區域」,針對俄亥俄州管理和執行聯邦法底下的八項環境計畫進行覆查,今天並宣佈其覆查結論。結論中指出,俄亥俄州州政府已盡到責任,且無需撤除它在執行這幾項環境法律上的職權。(編按:美國環保署在全國行政區上總共劃分為10個區,Region 5 包括六個州,伊利諾、印第安那、密西根、明尼蘇達、俄亥俄和威斯康辛。)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7 --﹥

  • 無法公告(鎘米)污染區強制休耕 中央訂法令宜加把勁 (台灣、雲林 中華日報)

  • 環保局豎牌管制崙東含銅木瓜園 (台灣 中華日報)

  • 「九二一災後環保暨教育國際研討會」專家籲妥善處置九二一廢棄物 (霧峰 中國時報)

  • 私自焚燒漂流木造成空氣污染及破壞海灘景觀 宜蘭縣追究 (壯圍 中國時報)

  • 關山電纜地下化工程完成對於市容美化及供電品質的穩定與安全性都有幫助 (台東 中國時報)

  • 台塑四千公噸汞污泥 半年清運處理完畢 (仁武 中國時報)

  • 環保署長會勘後證實 東漢邦兩千噸銅汙泥下落不明 (大溪 聯合報)

  • 檳榔園三年造林政策出現轉折 私有林地檳榔不必砍伐 國有林地則期限造林 (台灣 聯合報)

  • 環保團體呼籲留意學生午餐餐盒材質 (台南市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7 --﹥

  • 高科技使湖北森林火災受害率0.07% 近年來最低點:用衛星監控、程式控制直播、火險天氣預報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準確指揮森林防火 (武漢 新華社)

  • 全國草原工作會議提出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內蒙古自治區 人民日報)

  • 平頂山石龍區首批綠色學校 中小學廣泛開展環保基礎知識教育 (河南 解放日報)

  • 深圳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再領先:每日可處理450噸城市生活垃圾,發電容量達6兆瓦,戴奧辛排放達歐盟標準 (深圳 科技日報)

  • 始料不及:琅東汙水處理廠成環保活教材 (廣西 新華網)

  • 八項無公害農產品國家標準正式發佈 (北京 新華社)

  • 亞洲開發銀行對中國環保貸款將大增 並加強對西部地區環保的援助 (中國 市場報)

  • 「SLJ優勢菌群」強化處理城市垃圾 產高效肥料 民營環保科技企業重大突破 (四川 四川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4 --﹥

  • 大火燃燒冰河國家公園的土地

  • 勞工節假期間二遊客被鯊魚攻擊而死亡

  • 為保護白旗魚尋提出請願書

  • 稀有植物的重要棲地獲得保護

  • 法官命令太浩國家森林內禁用除草劑

  • 艾利湖的水質變乾淨 魚的種類卻因此減少

  • 微量金屬研究計劃獲一百萬美元贊助

  • 褐鵜鵠被魚鉤刺傷的數量破今夏紀錄

  • 海嘯可能侵襲佛州和加勒比海地區

  • 歌星莎拉•麥克萊克倫發表聲明支持釋放北極熊

[黑潮觀點]烤肉文化 --﹥

作者:王緒昂

  文化是一群人外在的共通行為表現,從生活上來看,過去中國北方人吃麵食,南方人吃米飯,就是區域性的飲食文化差異;而在藝術上,中國人聽平劇,臺灣人聽歌仔戲,甚至不同地方的戲曲表現方式也略有不同。

  除了具有強烈的區域性,文化也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改變,像是人類社會的演進由早期的漁獵社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定居的農牧社會到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社會,都可看出其時代的影響,也因此文化是有其時代意義的。

  拋開這些來自遙遠國度與久遠年代的例子,我們來檢視臺灣的過去與現在。像是在休閒生活上,我們過去曾習慣於聚集廟口的榕樹下喝茶談天,也會在特定日子舉行的市集中會面,而這一切農業社會式的休閒文化,已在社會高度都市化後,在卡拉OK、KTV文化的成形後漸漸消逝。然而,不知何時起,另外的一種休閒文化已悄悄出現,烤肉文化逐漸生成,彷彿是宣告了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我們無時不烤,從週末假期、校園迎新送舊,都是烤肉的好時機,而到了中秋佳節時,更是超市烤肉用具狂賣的時刻,烤肉活動甚至已替代了延續數千年的吃月餅習俗。我們無處不烤,從私人庭院、大廈樓頂、公園綠地、省道旁、到溪流與海灘,我們到處可見炊煙。

  剛到花蓮時,我偶爾會在夜裡來到七星潭海邊走走。迷戀海浪捲起灘石而敲奏出的美麗樂章,然而當沈醉在這美好景致的同時,潭邊處處漁火,卻又讓人感到好奇。原來,那點點漁火,盡是來到海邊烤肉的人群。

  烤肉有錯嗎?烤肉,輕鬆活潑而時髦的休閒方式,具有聯繫朋友情誼與舒緩工作壓力的效果,而戶外舉行的烤肉活動,也能讓久居都會的人們,能夠親近山林與綠地。然而,當民眾普遍欠缺公德心時,這樣的烤肉文化便可能釀成了環境的災害。

  我們無時不烤,於是被拋棄的垃圾處處可見,這些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類垃圾堆積在戶外,也當然形成了景觀上的傷害。可是,連可被生態系中分解者與清除者分解的垃圾,也因為過於頻繁的烤肉活動而大量堆放時,蚊蟲的滋生恐怕就不只是視覺上的問題而已了。

  我們無處不烤,從私人空間、深山的溪谷到美麗的海岸,我們處處可見假期人潮後的髒亂景象。像都會公園這些容易清理的場所,也許在中秋節這樣的日子後,花一個工作天就能完成垃圾的清運,而山林野外甚至人跡罕至的地方,則必須長久承受如此的污染。曾經看到金翼白眉在人們烤肉後到達,看到這羽色美麗、鳴聲悠揚的鳥類在丟棄的垃圾邊跳躍[ ],那是多麼不搭調的景緻,同時也是多大的諷刺。

  烤肉文化本身僅是一群人的中性行為表現,並不應該獲得任何負面的評價。甚至在連絡小眾情感上,這樣的行為還具有著正面的效應。然而,一旦傳統吃喝文化在戶外被發揚光大,再加上民眾普遍欠缺關懷環境的精神,於是,一條條環境優美、溪水清淨的河川,就在新近興起的烤肉風中淪陷了。

  看著東海岸一條以有著漂亮峽谷的溪流入口,在週末假日漸漸聚集了烤肉的人潮,我已經開始遊說相關單位展開限制措施的規劃。畢竟,對一個不懂的珍惜環境、享受自由的民族,跟他們談自由實在是太奢侈的事。

[演講]人文與自然資源管理專題演講通知 --﹥

  時 間:9月10日上午9:00-10:30
  地 點: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二樓會議室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持人:張教授長義
  演講者: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人類學教授Dr Devon G. Pena
  演 題:從環境人類學看自然資源的共管

  自然資源的協同管理是一、二十年來,國際保育社會為解決官署預算與人力上的限制,積極爭取在地社群加入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團隊的努力之一。其重點在能關心在地社群的社經發展,尋求與資源保育的整合與平衡。這種取向亟需社會與人類學相關的研究與知識的協助。Dr Devon G Pena的講題即是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將對環境與對在地社群的關懷做一個剖析與結合,希望能在自然資源協同管理體制的思考上提供一些參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